《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摘录

logger

学习笔记|2023-2-1|最后更新: 2023-3-28|
slug
how-to-raise-an-emotionally-intelligent-child
status
Published
type
Post
date
Feb 1, 2023
summary
tags
学习笔记
育儿
category
学习笔记
password
Property
Mar 28, 2023 05:23 AM
icon

书籍信息

阅读时间:
豆瓣评分:8.5
出版年:2014-2-1
封面:
notion image

三种家长

  • 忽视型家长(Dismissing parents):他们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 压抑型家长(Disapproving parents):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 放任型家长(Laissez-Faire parents):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测试: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题目

测试题(点击展开)
在这份自我测试中,我们会问一些问题,包括你对悲伤、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的感受,也包括你对孩子产生这些情绪时的反应。请针对每一项选出最贴近你真实感受的选项。“T”表示正确,“F”表示错误如果你对答案不确定,请选择最接近的答案。这项测试要求你回答很多问题,但请坚持做完。只有测试的题型足够丰富,才能涵盖各种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 1.对孩子来说,真的没什么好伤心的。T F 2.在我看来,愤怒只要是在可控范围内的,就是正常的。T F 3.孩子们有时表现得很伤心,是因为他们想让大人为他们感到内疚。T F 4.当孩子生气时,他需要静一静。T F 5.当我的孩子表现得难过时,他的样子真像耍赖。T F 6.当孩子难过时,我需要为他解决问题,让他的世界恢复完整。T F 7.在生活中,我真的没时间去伤心。T F 8.愤怒是一种危险的状态。T F 9.如果你忽略孩子的悲伤,它就会自动消失,自然愈合。T F 10.愤怒,往往意味着挑衅。T F 11.孩子表现得很难过,是为了让事情按照他们期待的那样进展。T F 12.在我看来,只要加以控制,悲伤是可以被接受的。T F 13.悲伤,是一种需要释怀、驾驭的情绪,而不是供你栖息的港湾。T F 14.我不介意处理孩子的悲伤之情,只要别占用太长时间。T F 15.如果要在一个情绪化的孩子和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之间做个选择的话,我选择后者。T F 16.当我的孩子难过时,解决问题的时间就到了。T F 17.我会帮孩子快速摆脱悲伤,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好的事物上。T F 18.在孩子悲伤时,我没觉得这是什么教导孩子的好时机。T F 19.我相信,当孩子伤心时,说明他们把生活中负面的事物太严重化了。T F 20.当我的孩子生气时,他的样子真像个被惯坏的孩子。T F 21.对于孩子的愤怒,我会给他划定行为界限。T F 22.当我的孩子表现得难过时,他是在吸引大人的注意。T F 23.孩子的愤怒是有原因的,值得我们去寻根问底。T F 24.孩子的愤怒,绝大程度上源于孩子对生活缺乏了解和他的不成熟。T F 25.我会试着把孩子生气的感觉转变为快乐的感觉。T F 26.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感受到的愤怒表达出来。T F 27.当孩子难过时,拉近我们之间距离的机会到了。T F 28.对孩子来说,真的没有什么事值得他们生气的。T F 29.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试着帮他弄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他难过。T F 30.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让他知道,我理解他。T F 31.我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历悲伤。T F 32.弄明白孩子为什么难过,这很重要。T F 33.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而不应该在悲伤或愤怒中度过。T F 34.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和他一起坐下来,聊聊他的感受。T F 35.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帮他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T F 36.我的孩子生气时,是一个增进亲密度的好机会。T F 37.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会花一些时间,试着体会他的感受。T F 38.我想让我的孩子体验愤怒。T F 39.我认为,适当地体验愤怒,对孩子来说很有好处。T F 40.发现孩子生气背后的原因,这很重要。T F 41.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警告他别养成那样的坏性格。T F 42.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很担心他日后会形成消极的性格。T F 43.关于悲伤,我没什么好教给孩子的。T F 44.如果说,关于悲伤,我有什么要教给孩子的话,那就是:你完全可以把它表达出来。T F 45.关于悲伤,我不觉得我能做什么来改变它。T F 46.对于一个伤心的孩子,你除了给他安慰以外,实在没有什么别的可以做的了。T F 47.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会告诉他,我永远爱他。T F 48.当我的孩子难过时,我不太清楚他想让我做什么。T F 49.关于愤怒,我不会试图教给孩子什么。T F 50.如果说,关于愤怒,我有什么好教给孩子的话,那就是:你完全可以把它表达出来。T F 51.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会试着理解他的心情。T F 51.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会试着理解他的心情。T F 52.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会告诉他,我爱他,不论在任何情况下。T F 53.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不太清楚他想让我做什么。T F 54.我的孩子脾气很差,对此我很担心。T F 55.在我看来,孩子表达愤怒是不对的。T F 56.愤怒的人,都是失控的人。T F 57.当孩子表达愤怒时,会演变成乱发脾气。T F 58.孩子愤怒是为了让自己的意愿得到满足。T F 59.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很担心他会做出什么破坏性的事情。T F 60.如果你允许孩子发脾气,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可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T F 61.愤怒的孩子,是不会被人尊重的。T F 62.当孩子愤怒时,他们的样子很有趣。T F 63.愤怒总能影响我的判断,让我做出后悔的事情来。T F 64.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出面解决问题的时间到了。T F 65.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就该打他的屁股了。T F 66.当我的孩子愤怒时,我的目标是让他安静下来。T F 67.对于孩子的愤怒,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T F 68.当孩子愤怒时,我常常不太把这当回事。T F 69.当我愤怒时,我感觉自己就要爆炸了。T F 70.愤怒,不会带来任何好处。T F 71.当孩子表达愤怒时,他们会很兴奋。T F 72.孩子的愤怒情绪值得重视。T F 73.孩子有感到愤怒的权利。T F 74.当我的孩子生气时,我会弄清楚他为什么生气。T F 75.帮助孩子找出令他愤怒的原因,这很重要。T F 76.当孩子对我发怒时,我心里想:“我不想听这些。”T F 77.当孩子愤怒时,我在想:“要是他懂得忍耐就好了。”T F 78.当孩子愤怒时,我在想:“他为什么不懂得接受现实呢?”T F 79.我希望孩子能够表达愤怒,说出自己的想法。T F 80.对于孩子的悲伤情绪,我不太当回事。T F 81.当孩子愤怒时,我希望了解他的想法。T F

答案解析

忽视型: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题目编号:1,2,6,7,9,12,13,14,15,17,18,19,24,25,28,33,43,62,66,67,68,76,77,78,80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25,得到的数字便是你忽视型方式的得分。
压抑型: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题目编号:3,4,5,8,10,11,20,21,22,41,42,54,55,56,57,58,59,60,61,63,65,69,70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23,得到的数字便是你压抑型方式的得分。
放任型: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题目编号:26,44,45,46,47,48,49,50,52,53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10,得到的数字便是你放任型方式的得分。
情绪管理训练型:在以下题目中,计算出你回答T(正确)的次数。题目编号:16,23,27,29,30,31,32,34,35,36,37,38,39,40,51,64,71,72,73,74,75,79,81然后把得出的数字除以23,得到的数字便是你情绪管理训练型方式的得分。
 
比较你得出的4个数字。哪一项得分越高,说明你越倾向于哪种教养方式。

各种类型的表现和影响

忽视型家长

  • 对孩子的情绪不够重视,认为它无足轻重
  • 不与孩子共享情绪,或者忽略孩子的情绪
  • 希望孩子的消极情绪快速消失
典型的表现:
  •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
  • 取笑或忽视孩子的情绪
  • 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因此不必当回事
  • 对孩子想要表达什么丝毫没有兴趣听
  • 缺少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
  • 当孩子变得情绪化时,会感到担心、焦虑、反感、伤心或恐惧
  • 担心自己会情绪失控
  • 过于关注如何消灭情绪,而不关注情绪本身的意义
  • 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
  • 认为关注消极情绪会让事情更加恶化
  • 面对孩子的情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 认为孩子有情绪意味着大人有问题需要解决
  • 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调整能力差的表现
  • 认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是在往父母脸上抹黑
  • 缩小孩子的感受,对那些引起孩子消极情绪的事件不予重视
对孩子影响:他们(孩子)将明白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自身存在某种问题,所以才会有那种不好的感受。他们将不太擅长调整自己的情绪

压抑型家长

身上具有很多忽视型家长的行为表现,只不过更加负面
  • 因为孩子表达情绪而评判、指责孩子
  • 过分强调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 强调孩子要向好的情绪或行为标准看齐
  • 不论孩子是否有不良行为,都会因孩子表达情绪而斥责、教训或惩罚孩子
  • 认为表达消极情绪应该有时间限制
  • 认为消极情绪应该加以控制
  • 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
  • 认为孩子通过消极情绪来操控大人;这种观念会引发权力的抗衡
  • 认为情绪让人软弱;孩子必须在情感上坚强才能在这个社会生存
  • 认为消极情绪是毫无益处的,是在浪费时间
  • 认为悲伤等消极情绪是一种需要克制的常见情绪
  • 关注孩子对大人权威的服从
这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同忽视型家长。

放任型家长

完全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表达
  • 当孩子感受到消极情绪时,给孩子以安慰
  • 对孩子的行为不提供任何指导
  • 不教孩子感知、标注和应对情绪
  • 是“好好先生”,什么事都应允,不划定界限
  • 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 不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 当面对消极情绪时,觉得除了包容以外没有其他可以做的
  • 认为管理消极情绪就像操控压力装置,情绪一旦发泄出来就万事大吉了
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他们将不懂得如何调整情绪;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建立友谊,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当作增进亲密感的机会
  • 当孩子伤心、生气或害怕时,愿意花时间和他在一起;不会对孩子的情绪失去耐心
  • 能够感知并重视孩子的情绪
    • 认为孩子的消极情绪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孩子的平台
    • 对孩子的情绪状态很敏感,即使是细微的情绪变化也能感觉得到
    •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不会变得困惑或焦虑;知道这时应该做什么
  • 尊重孩子的情绪
    • 不会取笑或忽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 不会告诉孩子他应该怎么想
    • 不会觉得自己需要解决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 利用情绪化的瞬间去做如下事情:
    • 倾听孩子
    • 共情,用温情和安慰性的话语来对待孩子
    • 帮助孩子为他正在感受的情绪贴上标签(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 指导孩子调整情绪
    • 划定行为界限,教给孩子什么是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
    • 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
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他们将学会信任自己的感觉、调整情绪、解决问题。他们有更强的自尊感,学习成绩很好,与他人相处融洽。

情绪管理训练

共情:情绪管理的基

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那么,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会怎样做呢?当看到孩子流泪的时候,我们会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孩子,并理解他的痛苦。当看到孩子愤怒地跺脚时,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懊恼和怨气。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把这种亲密的、情绪上的理解传递给他们,就等于我们认可了他们的经历,并带领他们学着安慰自己。这种技巧,让我们和孩子“在同一条船上”,不管前方是激流还是岩礁,我们都能一起见证,并指引孩子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行。即使我们的关系中出现险滩——就像青春期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们也能帮助他们越过障碍,找到自己的方向。
共情就是这样起作用的。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的经历时,他感受到了我们的支持,知道我们和他站在一边。如果我们尽力不去批评他,不漠视他的感受,不试着把他从自己的情绪中转移出来,他就会允许我们进入他的世界,会告诉我们自己的感受,与我们分享观点。

🚩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

  • 第一步: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 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
    • 如果孩子做了什么让你生气的事情,你完全可以用无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
    • 家长应尽量避免使用讥讽、蔑视或贬低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这些都是直接导致孩子低自尊的元凶。
    • 另外,父母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他的性格
    • 在体罚孩子或说出伤害孩子的话之前,父母应该做个深呼吸,等彼此恢复平静后再重启谈话。
    • 如果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当你感到悔恨时,不要错过回头修复关系的时机告诉孩子,当事情发生时你有怎样的感受,而此刻你的感受如何。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如何处理后悔和伤心等情绪的榜样。
    • 当你发觉孩子伤心、生气或害怕时,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他们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
    • 当你觉得自己的心在向孩子靠拢,觉得自己能体会孩子的感受时,你就是在共情,而这正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基础。
  • 第二步:把握机会
    • 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增进亲密感、对孩子进行指导的好机会
    • 很多家长都尽力避免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以为它会自然消失,但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与之相反,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标注自己的情绪、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时,消极情绪才会逐渐消融
    • 在细微的情绪出现时,就处理它,而不是等到它进一步升级
  • 第三步:倾听与认可
    •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
    •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可以通过“映射法”来回应孩子,即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能让孩子知道,你在很认真地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
    • 当聆听孩子表达情绪时,简单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比提出试探性的问题更有益于对话的展开。
    • 在这些情况下,询问的口气只能让孩子无言以对。最好的办法是,重复听到的话,说出你观察到的现象。你可以这样说“你看起来很累”或者“当我提到独奏会时,我发现你皱着眉头”,等待他作出回应。
    • 避免提出一些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句,比如“你昨天晚上几点回来的”或者“谁把灯打碎了”,这样的问句是带着不信任的语气说出来的,并且听起来很像个圈套,好像父母在等着孩子撒谎似的。最好的方法是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以顺利开启你们的谈话。比如,“我知道你把灯打碎了,我很失望”或“昨天晚上你一点钟以后才回来,这是不能容忍的”。
    • 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也是表达理解孩子情绪的一种方式。再回到那个嫉妒弟弟收到生日礼物的小男孩凯尔的例子,想象一下,如果爸爸说:“我小时候看到你玛丽姑姑收到礼物时,也很嫉妒。”这会让凯尔觉得,他的这种情绪是完全正常的,是能够被认可的,甚至连自己的爸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 🌰一个案例🌰
      梅根:我明天不想去学校。(孩子的问题) 妈妈:你不想去学校?这很奇怪。你平常都很爱去学校。你是不是在担心什么? 梅根:或许是吧。妈妈:那你在担心什么呢? 梅根:我不知道。 妈妈:有些事让你感到心烦,但你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事。 梅根:是的。 妈妈:我看得出来,你有点紧张。 梅根(眼睛含着泪水):嗯,可能是因为道恩和帕蒂。 妈妈:今天在学校和道恩、帕蒂发生了什么事吗? 梅根:是的。今天,在课间休息的时候,道恩和帕蒂对我爱答不理的。 妈妈:是这样啊?那你一定感觉很受伤吧。 梅根:嗯。 妈妈:这么来说,你不想去学校,是因为担心在课间休息时,道恩和帕蒂再次忽略你。 梅根:没错。每次我去找她们,她们就走开做别的了。 妈妈:天啊,如果我的朋友那样对我,我一定难受极了。 梅根:我很难受,感觉自己都要哭出来了。 妈妈:亲爱的(拥抱她),发生这样的事,我真替你难过。朋友那样对你一定让你感到很伤心、生气。 梅根:我确实有这样的感觉。我都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度过。我不想去学校。 妈妈:因为你不想看到朋友们那样对你,不想因此伤心难过。 梅根:是的,她们是我的玩伴。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朋友。
      如果妈妈直接告诉梅根别担心,或者向她暗示这种处境有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等于在告诉女儿:她的困惑情绪一点也不重要,甚至很愚蠢。
      梅根: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妈妈:想让我帮你出出主意吗? 梅根:是的,妈妈。 妈妈:或许,你应该去找道恩和帕蒂,告诉她们你被忽略时的感受。 梅根:我可能做不到。那样太尴尬了。 妈妈:是,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有那种感觉,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天哪,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让我再想想。(时间分分秒秒过去,妈妈一直在抚摸女儿的后背。) 妈妈:或许你什么都不用做,看看会发生什么。你知道道恩,她今天或许会很刻薄,但明天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说不定明天她又是你的好朋友了。 梅根:万一她明天还那样呢? 妈妈:那就不好说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梅根:没有。 妈妈:除了她们以外,还有别的你想一起玩的人吗? 梅根:没有。 妈妈:其他人一般都在操场上干吗? 梅根:仅仅是踢球而已。 妈妈:你喜欢踢球吗? 梅根:我从来没玩过。 妈妈:哦,这样啊。 梅根:克里斯塔经常玩。 妈妈:你是说那个你在篝火晚会上认识的朋友克里斯塔吗? 梅根:没错。 妈妈:在篝火晚会上,我看见你和她在一起玩的时候很放松,一点也不害羞。或许你可以让她来教你玩球。 梅根:也许吧。 妈妈:很好,这样你就有了另一手准备。 梅根:嗯,这样做可能会有用,但万一没效果呢? 妈妈:看起来你还是很担心。你还在害怕如果没人和自己玩该怎么办。 梅根:是的。 妈妈:有没有什么你自己一个人也能玩得很开心的项目? 梅根:你是说,比如跳绳? 妈妈:没错,跳绳。 梅根:那我就带上跳绳,以防万一。 妈妈:是的。如果道恩和帕蒂不和你玩,如果踢球并不适合你,你可以去跳绳。 梅根:是的,这样就没问题了。 妈妈:那么你不妨现在就把跳绳装进背包里,省得回头忘了。 梅根:好的。我这就给克里斯塔打个电话,问问她明天放学后能不能过来玩。 妈妈:这个主意很棒。
  • 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 在孩子感受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上标签。在上面的例子中,父亲帮凯尔为他不愉快的感觉贴上了“嫉妒”的标签,梅根的妈妈使用了很多标签来帮女儿定义她正在经历的处境,如“紧张”“担心”“伤心”“生气”“害怕”。这些词语帮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适的感觉变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义的事物,并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 父母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正在经历的感受。这并不是让你们教孩子如何感受,而仅仅是帮他们建立自己关于情绪表达的词汇库。
  • 第五步: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 划定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 (1)划定界限;
      • 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
      • 行为区域
        • 绿色区域:家长认可的行为
        • 黄色区域:家长不认可,但可以选择性包容
        • 红色区域: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的行为
    • (2)确认目标;
      • 围绕某个问题确认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针对这个问题,他想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一般情况下,答案非常简单:他想修好一个往一侧倾斜的风筝;解答一道令人困惑的数学题……
    • (3)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
      • 不要急于把主动权从孩子手里抢过来。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享受整个过程的成果,就应该鼓励他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
      • 鼓励你的孩子逐一考虑每个方案,你可以这样问:
        • “这个方法合理吗?”
        • “这个方案会成功吗?”
        • “这样做安全吗?”
        • “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 如果孩子倾向于选择一个不会成功但亦无害的方案,那不妨让他试一试。如果失败了,鼓励他接着尝试下一个方案。
      • 如果孩子选定了方案,要帮助他安排好更具体的计划,让方案顺利进行。
    • (4)基于你的家庭观念,评估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 (5)协助孩子选择一个方案。

🚩情绪管理训练的附加策略

  • 避免过度批评、羞辱或嘲笑你的孩子
    • 有些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过分在意,对每一次错误都不放过,猛烈地批评孩子,让孩子难以承受。还有一些家长甚至把孩子一把推开,代替他们进行游戏,借此表达他们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 通过不停地纠正孩子的行为举止,嘲笑他们所犯的错误,在孩子尝试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时强势介入,这些家长无时无刻不在削弱孩子的自信心。他们无意中给幼小的孩子贴上了很多标签,这些标签凝固在孩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鲍比“很好动”,卡莉“很安静”,比尔“很懒”,安吉是“我们的小傻瓜”)。
  • 使用“鹰架式教育”,通过称赞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
    • “鹰架”原意是建筑业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孩子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 当他们学习新事物时,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哪怕他们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与孩子交流时,针对具体的行为,而非用粗线条来勾勒他们的形象,避免为孩子的品格贴上标签。对他说“别在奶奶家的家具上登梯爬高的”,而不是“你这家伙真烦”。
  • 🚩忽略你的“养育任务”
    • 脑海里装着自己的“养育任务”(parental agenda)——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某个具体问题时,父母认为孩子必须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
    • 当父母的大脑中充斥着这些“任务”时,他们就会忽略具体的问题,而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并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去纠正孩子。
    • 养育任务让父母无法感同身受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在这种情况下,养育任务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导致父母无力影响孩子的决定。
    • 父母应尽量避免一些不恰当的问题,如“你为什么那样做”,这听起来很像在指责或批评孩子。听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极有可能会更加防备,而不愿意提供有效的信息。相反,父母应该试着用一种更关切的方式,了解他做出这些行为时的感受。
    • 只关注于孩子的行为,而忽略其背后的情绪,这种做法往往不会带来效果。这就好像当孩子发烧时,用冰块控制额头的高温,而不去理会孩子生病的原因一样。
    • 大多数情况下,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都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会紧抓着养育任务不放,表达自己对孩子自身存在问题的担忧,好像那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性格瑕疵。他们会批评孩子的性格:安德鲁太敏感了,珍妮特太霸道了,鲍比太羞涩了,萨拉太疏忽大意了。这些标签会成为父母与孩子共情的障碍。对幼小的孩子而言,这些标签会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因为很不幸,这些孩子会相信父母说的话,把父母的观点当作一种神圣的预言;他们甚至会试着满足父母的预期。
    • 🚩如何才能避免使用这些负面标签呢?
      • 答案就在于,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避免使用一些宽泛、持久的批评。
      • 当指正孩子时,应该关注于生活中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
      • 不要对孩子说“你真马虎,粗心大意”,而要说“你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玩具”;
      • 不要说“你阅读速度真慢”,而要说“每天晚上阅读30分钟,你看书的速度就会提高”;
      • 不要说“你那么羞怯干吗”,而要说“如果你说话声音大一点,服务员就会听见”。
  • 避免和“敌人”站在一边
    • 如果你就是孩子眼中的“敌人”,孩子愤怒的对象,该怎么办呢?
      • 在这种情况下,共情依然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当你对孩子坦诚相待,不为自己做任何辩护的时候。
      • 比如,你对孩子宣布,在成绩回升以前禁止看电视。孩子对此极为生气,而你知道自己绝不会改变主意。这时,你可以对他说:“我理解你为什么那么生气。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一样会生气。”
  • 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尊重他的意愿
    • 不幸的是,大多数情况下,父母要求孩子配合,这种对孩子顺从性的过分强调,意味着孩子愿望和选择权通常会被忽视;很多孩子甚至连一些基本的选择权力都没有,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大都对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没有强烈的意识;有些甚至永远也学不会如何做选择。而所有这些都会阻碍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能力。
    • 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权衡自己的选择,找出解决方法。他们需要知道,如果按照家庭规矩做事,结果是什么样的;而如果违反了这些规矩,又会发生什么。给他们犯错的机会,尽管这些错误有时是痛苦的
    • 当他们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如果你能聆听并给他们一句赞许,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孩子的身份感正在通过这些选择和取向而塑造。当愿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时,他们会想:“我的想法爸爸妈妈原来很重视;我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 如果下次孩子对你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渺小和孩子气,请不要尝试和他进行一场意志的较量。相反,问问自己,接受这个请求,真的有那么难吗?何况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受益,帮助他形成一种自我认同感。
  • 和孩子一起阅读
    • 坚持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到孩子十几岁时也依然如此;他们轮流朗读,阅读的题材也更深刻一些。这种阅读习惯,已经演变成和一日三餐一样重要的习惯;它让父母和孩子有了一个固定的共同相处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分享彼此生活中美妙的事物。
  • 理解父母要有的权力基础
    • (1)允许所有的感受,但不允许所有的行为。
    • (2)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民主关系,该由父母决定何种行为是可允许的。

不适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情形

  • 当你赶时间时
  • 当有旁人在场时
  • 当你太累或太难过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时
  • 当孩子犯了严重的错误时
  • 当孩子伪装情绪来操控你时

高情商教养要点

  • 与孩子交流时,针对具体的行为,而非用粗线条来勾勒他们的形象,避免为孩子的品格贴上标签。
  •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避免使用一些宽泛、持久的批评。当指正孩子时,应该关注于生活中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
  • 谈话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达成统一意见,而是为了交换对彼此的理解之情。
  • 为了成为一名高效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表达内心的感受。
  • 留意孩子周围的朋友、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去处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面临风险的概率要更低。

让孩子免受家庭冲突的伤害

婚姻关系的四大杀手

  • 婚姻杀手一:批评。
    • 我在这里所说的批评,指的是针对配偶人格的负面评论,通常还伴随着指控对方的过失。
    • 抱怨只是描述事实,而批评则会对对方的人格作出评价,并暗示对方应该怎么做
      • 抱怨:“你花这么多钱买衣服,我很担心我们的财务状况。”批评:“你明知道我们有很多账单要付,还花这么多钱买衣服?你真是太爱慕虚荣,太自私了。
      • ”抱怨:“你周五晚上出去和朋友玩,我一个人感到很孤单。”批评:“你这人太不负责任了,每个周末都出去玩,让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你一点都不关心这个家。
      • ”抱怨:“我希望你不要再把衣服扔在地上。这会让卧室看起来很脏乱。”批评:“我不想再给你捡衣服了。你这人真是邋遢,不替别人着想。”
    • 批评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偏概全,例如“你从来都不做家务”“你总是让电话费暴涨”。
    •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危险的批评方式呢?
      • 答案就是,当问题出现苗头时,就及时处理,不要等到太生气或伤心,自己忍无可忍时才发泄
      • 通过具体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愤怒或不悦,言论要针对配偶的行为而不是人格或性格;
      • 不要推责诿过;
      • 只关注于当时当下,而不要一概而论;
      • 当表达心中的抱怨时,避免使用这样的句子作开场白:“你本应该……”“你总是……”“你从来都不……”
    • 研究表明,妻子比丈夫更喜欢批评对方。这可能是因为,妻子觉得把问题拿到桌面上来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而对丈夫而言,他们只会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面对和处理冲突。
  • 婚姻杀手二:蔑视。
    • 当你对配偶的行为感到反感,受够了,不赞成,而你又想报复时,蔑视就产生了。
    • 当你感到蔑视对方时,你满脑子装的都是贬低性的想法——他太无知了,令人生厌,不称职,真是个傻子。
    • 看看你们在一起的老照片,重温一下二人世界,呵护、重塑你们的感情。
  • 婚姻杀手三:防御。
    • 防御会给婚姻带来更大的麻烦,因为当夫妻双方都感到自己被对方攻击时,他们很难听进去对方说的话。他们反而会用推卸责任的方式来回应对方(“贾森在学校惹了麻烦,这不是我的错。他是你带大的”)
    • 互相指控,是防御的另一种常见形式(丈夫批评妻子乱花钱,妻子就反过头去批评丈夫挣得太少)。还有典型的“是的,但是……”句型,表面上的同意只是一个过渡,“但是”后面的拒绝才是真正的转折(“是的,我们需要去接受婚姻咨询,但那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 如何才能放弃防御呢?关键就在于,把配偶的话语不是看作一种攻击,而是通过极端形式表达的有用信息。
      • 当你的伴侣对你做出羞辱的言行时,你没有去反击他说的话,也没有以羞辱的言行回敬他,而是发现在他的话语里隐藏着一部分事实,所以停下来思考了一会儿。
  • 婚姻杀手四:筑墙。
    • 夫妻关系开始出现冷战,其中一人在两人的关系中筑起一堵高墙,无论对方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不作出任何表态。我们把这种主动封闭自我的人称为“筑墙者”(stonewaller)。
    • 研究中,85%的筑墙者都是男性。对这一结果,我们并不感到意外。男人在面对婚姻矛盾时,有着更强烈的生理反应,所以更倾向于尽快从中逃离。
    • 男人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因为他们担心言语会让夫妻间的紧张感加剧。然而,尽管他们摆出筑墙的态度是出于好意,但研究认为,在面对婚姻矛盾时,习惯性的沉默会让夫妻关系出现更多问题。

父亲参与力

  • 父亲式的喧闹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学习情感的重要渠道。
    • 将孩子举过头顶转圈,玩“开飞机”。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轻微的害怕,同时又很兴奋、愉悦的感觉,并让他通过观察,学会积极地回应爸爸的提示。
  • 如果父亲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与孩子互动,并允许孩子主导游戏的方向,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拥有更好的社交技能。
  • 父亲要避免指责、羞辱、贬低、强势。做到这一点对孩子极为重要。在我们的研究中,表现出更好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更优秀的孩子,都是那些在情绪上得到父亲认可、得到父亲称赞的孩子。
  • 通过一句简单的“做得好,儿子”或“我就知道,你一定行”,爸爸让孩子的每一个成就成为了下一阶段自信心的基石。这些赞扬给孩子信心,让孩子不断向前,不断学习。
  • 妈妈应该尽量减少批评,鼓励丈夫参与到日常照看孩子的工作中来。毕竟,擦鼻涕可以有不止一种方法;换一种制作方式,三明治可能会更美味。
  • 我呼吁父亲们调整自己的日程,时常安排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可以是周六开车送孩子上音乐课路上的30分钟,也可以是在做共同喜爱的体育运动时。

高情商培养的5个关键期

婴儿期

幼儿期(1~3岁)

  • 在孩子处于这个年龄段时,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一些简单却实在的选择权,将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
    • 比如,你可以说:“你今天想穿什么?夹克还是毛衣?”而不要说:“外面很冷,你必须穿上外套。”
  • 在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分享的过程中,经常风波不断,这要归因于“幼儿所有权规则”(toddler rules of ownership):
    • (1)我看见的东西就是我的;
    • (2)你的东西,如果我想要,它就是我的;
    • (3)如果它是我的,它永远都属于我。
  • 父母应该理解,这样的行为和态度并不代表孩子有自私的品质;这只是幼儿学习表达自我的一个过程。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而不能体会他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分享的概念在他们面前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幼童期(4~7岁)

  • 友谊是培育孩子情绪成长的土壤。因而,父母要保证孩子有与伙伴单独、自由相处的时间。
  • 作为家长,你会觉得这很令人烦恼,尤其是看着两个孩子一起拒绝另一个孩子加入时。但家长要明白,孩子这种行为并不是自私的表现。他们才刚刚建立了两人为单位的关系,因而不想让别人打乱现有的秩序。
  • 例如,一个孩子对爸爸说:“爸爸,走开!我不再爱你了。我只爱妈妈一人!”事实上,孩子想表达的是她这一刻很享受和妈妈在一起的亲密时光。
  • 如果你的孩子是被排斥的那一个,认同他的感受很重要。接下来,你可以帮孩子想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邀请另一个小朋友和自己一起玩,或者想出一些可以自己单独玩的游戏。
  • 在幼儿时期,父母就可以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选择权,如穿什么衣服、想吃什么、想去哪儿玩等等。
  • 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当孩子已经足以担当一些事情时,给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自主权。
    • 例如,当他们尝试自己洗头发或者玩一种新游戏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配以适度的指导。
    • 当你的孩子因为系不上鞋带而苦恼时,千万不要帮他做,那样做等于在告诉他“你的能力不行”,而要对孩子的沮丧感表示认同,如“长鞋带是挺不好系的”。即使最后孩子仍然需要帮忙,他也知道,自己的感受,你很理解。

少年期(8~12岁)

  • 随着孩子对来自同伴的影响力感受越来越强烈,你将发现,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免在同伴面前显得尴尬。
  • 他们会努力避免让大家关注自己,尤其是当他们害怕自己的形象或行为会招致批评或嘲弄时。
  • 如果能逆来顺受,你反而有更大的机会保护自己的尊严。正是出于这种考虑,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与同伴相处时常常切断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在同伴面前显露感情,这种方式被称为“情感切除”(emotion-ectomy)。
  • 对成人世界的无礼和嘲讽,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典型的行为,因为他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
  • 在他们眼里,大人就是虚假的伪君子,与此同时,对成人的嘲讽和轻蔑变成了他们最主要的“情绪”。
  • 出现这些判断和评价,是因为孩子正在形成自己对价值观的认识。你会发现,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后,非常关心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公正的。他们设想这个世界是一个“纯粹的所在”,所有人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纳粹或者战争从来都不曾出现,暴君和专制从来都没存在过。
  • 孩子用专权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伙伴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成长过程。这表明,在自己和同伴的世界中,他们具备认识这个小世界的标准和价值观的能力,并试着去融入这个团体,避免被排斥。
  • 除非孩子真的做出了什么出格的行为,否则我不赞成父母用尖刻的言语和严重的惩罚措施来对待孩子。拉帮结派、向同龄人施加压力,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都是正常的行为。
  • 对于孩子的嘲弄,我建议父母们不要把这些指责太往心里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而言,对大人价值观表现出无礼、嘲讽和轻蔑是正常的。

青春期

  • 随着与周围朋友的关系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对家庭的兴趣将大大缩水。因为他正通过朋友关系发现自己是谁,认识自己在家庭以外的世界里的角色。
  • 荷尔蒙水平的改变,让青春期的孩子有时会急刹车,有时会失去控制,情绪起伏不定、大起大落。不利的社会因素在青少年脆弱时乘虚而入,让他们面临毒品、暴力或性行为等风险。
  • 客户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顾问,理解自己的目标,提供详实的建议,帮助自己实现这一目标。而在这个年龄阶段,青春期的孩子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自主。
  • 青春期的到来意味着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距离,父母应该接受这一点。例如,父母必须认识到,十几岁的孩子需要有自己的隐私权。偷听孩子的谈话,看孩子的日记,或者问很多试探性的问题,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失去对你的信任。
  • 给孩子空间,让他体会这种感受的深度,避免问类似“你到底怎么回事”这样的问题。当你的孩子悲伤、愤怒、焦虑或沮丧时,这样的问题只能显示你在否定他的感受。
  • 当孩子向你敞开心扉时,不要急切地表达你对他的理解。十几岁的孩子有着新锐的视角,因而也相信自己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当父母让他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浅显、动机显而易见时,他们会感觉受到了羞辱。
  • 青春期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因而孩子会选择一些你可能并不欣赏的衣服、发型、音乐、艺术和说话方式。要记住,孩子的选择不需要得到你的允许,只需要得到你的接纳。
  • 父母也应该尽量避免在言行、打扮等方面约束孩子。让孩子的服饰、音乐、姿势和俚语专属于自己
  • 避免用嘲弄、指责或羞辱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向孩子传递价值,但要避免长篇大论或者对孩子评头论足。没有人想被人说教,青春期的孩子尤其不希望如此。
  • 当孩子的行为引发冲突时,避免使用标签(懒惰、贪婪、邋遢、自私)来评价孩子的品质。针对具体的行为,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你没洗碗就走了,这让我很反感,因为我需要替你完成这项工作”)。
  • 避免使用逆反心理学——例如,心里希望孩子这样,却要求孩子做相反的行为,因为你已料定孩子会和你对着干,因而最终如愿,得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策略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并感觉自己被操控,感觉大人不诚实
  •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掌握自主权,允许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现在是他们为重要的事情做决定的时期。现在也是恰好的时机让你对他说:“决定权在你。”对于孩子的判断,表达你的信任,而不要急于预测他的决定会有一个惨败的结局。
  • 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接受并认可孩子的情绪体验。当问题出现时,感同身受地去倾听,而不要作任何评价。当他有问题找你帮忙时,做他的盟友。正是这些简单的方法,成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终身的感情联结。
  • Waline
  • Giscus
  • Cusdis